這可能與內容所帶來的親近感有關。
我也常跟公司實習生討論,大學畢業後直接當VC到底好不好?就像我今天去頂尖名校能找到很多幫我做模組的人,可是他們不懂產業的眉角,不知道如何去評估每個預測的對錯。VC在找什麼樣的人?何時投入VC產業最適合? Gino:我也是到矽谷VC實習後,才發現真正有價值的,不是那些會做模組的人。
有對的人,你才能拿到資金,再去找到更多人才。曾任Morgan Stanley研究專員、KKTV總經理,剛結束在矽谷VC- LDV Partners的MBA實習,看了許多高科技的案子,並實際經歷整個投資過程。(關於Gino的職涯故事,歡迎閱讀這一篇) Yan:CEIBS Class of 2009。2019年與MBA同學成立規模約1500萬美金基金的蜂行資本(Hive Ventures),大多關注AI、IoT等項目。還有一個是時機點,你去其他大公司累積一兩年經歷後再創業,都可能不會是現在的人員組合、創業題目。
MBA像孵化器,讓你在安全範圍中「試錯」 Gino念的Kellogg一年制MBA,通常沒有實習,不過他認為能到美國進修的機會難得,因此申請了學校的San Francisco Immersion Quarter,到Kellogg位於舊金山的校區上課、找實習。不過Gino以你的背景來說,你有金融背景,也做過新創,將這兩件事連結,就是VC最有興趣的人選。挑戰是指出員工的缺點,關心則是幫助員工改善。
後來Sandberg後來還安排演講教練訓練Scott的口條,幫助她在職場上成長。很多人越認識老闆,越討厭老闆。但她進一步安排演講教練訓練Scott的口條,則是一種「個人化關心」。員工在每一次和老闆的交流後,自行將每一次的交流放在四個象限的某個位置,然後回饋給老闆。
遺憾的是那位顧問沒有教他怎麼去關心員工,只是建議他不要再批評員工,結果讓這個上司變成既不會關心員工,也不會指導員工,這就是所謂的「虛偽管理」。若老闆只是一味的挑戰對方而不給予適當的關心時,就會被歸納成「厭惡侵略(Obnoxious Aggressive)」。
對於Sandberg的批評,很多人會覺得不友善,但她知道Sandberg的出發點是善良的。這樣老闆就可清楚理解自己與員工的溝通大部分都處於座標圖的哪個位置。Scott舉了一個例子,過去她在工作中曾經遇到一位很糟糕、不善於管理的上司,這位上司本來屬於「厭惡侵略」,他從不會關心員工,只會一直批評。那次之後,Scott開始認真思考什麼原因讓Sandberg成為一個「好老闆」?答案很簡單,就是當員工搞砸時,給予坦率的回饋。
從主管的角度,如果藉跟員工的互動展現自己的美好特質,讓員工願意為自己和公司賣命,是最重要的管理技巧。她曾在Google擔任業務主管,把在Google的經驗,寫成暢銷書《徹底坦率:一種有溫度而真誠的領導 》。後來這位上司請了一位顧問來幫助他改掉這個壞習慣。理解哪些員工做的好,哪些做不好,一旦發現做不好的部分就必須坦承告知他們。
B. 老闆要避免辦公室變成一個勾心鬥角的場所。KIm Scott繪製 Scott用四個象限來表達「徹底坦率」的概念,圖片的縱軸是「個人關心(Care Personally)」,橫軸是「直接挑戰(Challenge Directly)」,「徹底坦率(Radical Candor)」就是在這個圖片右上角的位置,意思是一個好老闆除了主動關心員工,在員工表現不理想時,他也應該站出來勇敢指導並糾正員工。
Sandberg與Mark Zuckerberg約定每週五下午開一次會,這個會議不只是互相提供坦率的批評,也建設性地討論如何讓彼此變得更好。兩者在本質上有很大不同。
文:Serene Hsiao(創新拿鐵) 得到一份新工作時,我們都對老闆充滿感激和期待。D. 身為老闆應該要認真看待自己以及每件事,像Scott每天都會去跑步,即使下著大雨的日子,還是繼續跑,她對待生活就像對待工作一樣,時時刻刻都保持認真的態度。」 這時候Scott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而最糟的老闆,是左下方的「虛偽管理(Manipulative Insincerity)」。她開了一家主管訓練公司,叫「坦率」公司(Candor, Inc.)在當今Z世代想像的職涯規劃中,並沒有如此「專一」的工作圖像,坊間眾多更嚴謹的問卷調查也已說明。
商管學院三、四年級選修的國際經濟學程中,老師和同學們聊起準備暑假實習申請、預備進入職場的話題。比高薪,高科技產業提供月薪4萬元以上的實習職缺。
在某國立大學的教室現場。有媒體曾做《2022青年職場三觀大調查》結果顯示,3成的台灣青年想從事「非組織型」工作,像是接案或創業,主因是「時間自由」。
在一場講座分享中發現,外商銀行有很多出國外派的機會,她就在思考,不必花大錢出國進修,可以好好準備考進外銀、爭取外派。會真正留任金融業作為畢生職涯,總是要經過歲月,成家立業、責任上身。
在行業選擇上,僅約10%的同學回應,金融業會是未來優先選擇的目標。Z世代總是想出國多看、滿足好奇的心,大三的婷潔(匿名)猶豫畢業後是否要到海外留學讀研究所,當然也考量到留學所費不貲。和同學們準備個人履歷投出後,極少數人最後順利拿到國銀上海分行的實習機會,他是其中一位。Z世代有務實與實踐夢想共存的期待,進入金融業看似多金,內部管制相當多、要學習的專業一直來,不能只做自己。
周同學努力的目標是取得轉為銀行正職的面試機會,雖然「聽說現在不太會刷掉實習生」,他已受過近半年的銀行現場實習,若再以正職銀行員接受一年半的業務做中學,應該能積極展現自我,成為銀行上司「看得到」的人才,而且薪水也讓爸媽滿意。銀行主管表示,銀行選才會以每個職務的能力經驗要求,及該職務需具備的資格與特質來選才,並不會單以學歷是國內或國外作為唯一甄選條件的標準。
他的學弟周同學,研究所二年級上學期拿到民營銀行法人金融部門的實習機會,也是全所極少數獲得通過的學生。」 家有現在已是大型民營銀行的MA,因為工作內容也是自己喜歡的產業分析,自我成就高之外,對公司的向心力也強,經常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甚至有過天空魚肚翻白才走出銀行大門。
現在周同學一星期有4天前往銀行分行實習。但需遵循各個國家的招募流程,及該職位的用人單位主管依據職務內容和能力資格要求為依據決定選才標準。
」周同學說,沒有申請到銀行實習機會的人,通常不會另選其他銀行再投履歷,比較多是改換其他行業,等同一次失敗就放棄金融業了,畢竟企業實習機會多、同學各自考量的重點不同。對於大專生的實習機會,104人力銀行統計,4月間台灣市場全體工作機會數高達104.4萬個,實習工作數有13.2萬個,兩個數據均一再攀上歷史新高,依產業,以住宿/餐飲服務業5.6萬個、批發/零售/傳直銷業近1.9萬個、電子資訊/軟體/半導體約1.1萬個,位居前三。拿了英國經濟碩士返台的家有(匿名)準備應徵大型民營銀行的儲備幹部(MA)職缺,不惜近6個月的時間都沒有正式工作,不是在忙著準備考試資料,就是在前往考試的路上。「我只是比較幸運,不代表其他同學們是隨便準備履歷資料的。
他把經驗分享給學弟妹時,特別強調「把自己實力展現在企業上司面前」的重要性。只要有職缺,Z世代就有美夢成真的機會。
還有,Z世代同時做「多份工作」的比例為25%,高於其他世代的16%。Photo Credit: 台灣銀行家雜誌 金融業工作穩定,也需投入龐大心力 金融業在台灣傳統職場上向來有「金飯碗」的稱號,員工取得金融機構的正職身分,尤其是公股行庫,在沒有意外情況下,將可以一路工作到退休。
換來的是自己沒有時間做運動,沒有時間和爸媽共享晚餐,更不可能像他的好同學當著背包客,走過天涯海角。銀行主管告訴他,這一批的實習生多來自國立大學研究所,全國總數約在百人以內,除了接觸銀行日常事務,可以和客戶關係經理一起討論企金授信資料,每個月報一次的產業分析分享。